國勞模魯新州28年堅守工作一線,用雙手詮釋匠心,用汗水澆灌夢想——從選礦小白到“點石成金”


YMG全媒體記者 全百惠 通訊員 范鑫鑫 攝影報道
在機器轟鳴的車間里,在擺滿精密儀器的實驗室中……有這樣一位勞動模范,他的名字叫魯新州,他以平凡之軀成就不凡事業,用雙手詮釋匠心,用汗水澆灌夢想。他是新時代的勞模工匠,是高質量發展的脊梁,更是“勞動最光榮”精神的代言人。
始于匠心,守護入職初心
今年,是魯新州入職恒邦的第28年。28年的工作經歷中,魯新州不僅保持著扎根崗位的優良作風,還堅守著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
1997年,入職恒邦時魯新州被分配到了選礦車間,他一下子蒙了。對他而言,在學校學習的是化工專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選礦。到車間后,巨大的機器振動聲音讓他頭疼。當時,魯新州心里的落差很大,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自己只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學生,沒有一技之長,他便硬著頭皮開始了倒班生活。魯新州跟著師傅學習浮選操作,師傅的熱情、同事的照顧,讓他慢慢地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有了喜歡也就有了奮發向上的動力,魯新州在選礦車間一干就是三年,年年都被評為先進。
隨后的時間里,魯新州又在恒邦股份化工研究所、精細化工車間、冶煉車間、助劑硫氨酯車間、黑藥車間學習工作。28年的一線工作,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并掌握了一系列的技術知識。
2008年,正值公司硫氨酯車間改造,當時魯新州作為技術人員,白天在實驗室做試驗尋找好的工藝參數條件,晚上在電腦前學習畫圖對工藝設備布局,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加班加點,每天24小時待在公司。
2012年,魯新州到中南大學礦物加工專業進修。他知道機會來之不易,除了上課時間,他天天泡在圖書館里面,不到一年時間,就把圖書館里有關選礦方面的書籍全部看遍,光筆記本就記了十多本。
臻于至善,耕耘技術厚土
2016年,魯新州出差去過黑龍江陸玖銅礦、四川木里容大礦業、甘肅早子溝金礦、西藏華泰龍礦業公司、內蒙金地鉬礦、朝鮮、哈薩克斯坦等礦山,經歷了零下30多度的嚴寒和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反應。在東北礦山,為了推廣公司的新產品,他與礦上的工人一起倒班,在生產崗位操作了一個多月。起初,客戶對魯新州的期望并不高。后來在礦山上魯新州與某研究院進行了擂臺賽,兩個同樣的選礦系統,分別使用恒邦和研究院的產品,魯新州靠在現場,精心操作,不斷地觀察浮選現象并進行調整,憑借自己的耐心和經驗,最終生產指標遠超研究院,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和好評,至此,客戶開始認可恒邦,成為了公司長久的合作伙伴。
2019年12月,魯新州在云南香格里拉銅礦試驗時,在回程時遭遇大雪封山。由于山路坡度較大,他和業務人員想盡了多種辦法,如給車加防滑鏈、加礦石等方法增加摩擦力,經過5個多小時的嘗試,最終才得以安全返程;年底,魯新州被公司授予公司最高榮譽稱號“總經理特別獎”,遺憾的是在公司開年終總結表彰大會時他還在礦山進行調試。
2024年4月16日,讓魯新州激動的一個特殊日子,烏干達技術服務結束后,還沒到家,客戶的一封感謝信已到達公司,公司領導和同事的贊揚驅除了他多日的疲憊。
篤定前行,夯實選礦根脈
2016年,公司成立了“魯新州創新工作室”,工作室起初只有4個人,現如今已有13人。多年來,工作室也是成績顯赫,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通過技術革新、工藝改進和產品創新,每一個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成功都離不開團隊共同的努力,HB-421是一種銅礦的高效捕收劑,這個產品從研發到應用成功將近半年時間,起初在實驗室小型試驗效果較好,到工業應用后,現場泡沫粘度大,精礦品位低,在實驗室又進行摸索調整,然后又進行工業應用試驗,一個成功的產品經過幾百個試驗調整,最終應用到生產,選礦回收率由原來的86%提高至93%,通過進一步優化,銅回收率提高到96%以上,得到客戶的好評。本產品“一種硫化礦復合捕收劑及其制備方法”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在2017年被煙臺市等八部門認定為“煙臺市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
多年來,在自己的專注和努力下,在公司領導的支持和團隊成員的配合下,魯新州取得了不少成績,研發一系列的新產品,為公司創造大量經濟效益,他多次榮獲先進生產工作者、優秀科技人才、優秀共產黨員、總經理特別獎、勞動模范、恒邦工匠等公司級榮譽稱號,榮獲牟平工匠、煙臺大工匠、山東省創新能手、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煙臺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齊魯工匠等榮譽稱號。魯新州的團隊成員也獲得了眾多榮譽稱號,魯新州創新工作室也通過了山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認定和考核。
2025年4月,作為全國勞動模范,魯新州參加了表彰會議。會上,他見到了諸多勞動楷模,他們是各個行業的精英和典范。
魯新州告訴記者,他將繼續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鉆研創新研發,不斷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做好傳幫帶,做一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