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国产福利永久发布页,小说区 亚洲 校园春色,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勞模工匠風采您當前的位置 : 煙臺工會網 >> 勞模工匠風采

【煙臺日報】2025年“煙臺大工匠”風采展示——方寸精華 咫尺匠心

來源:煙臺日報 時間:2025-04-28 09:46
A+A-

  YMG全媒體記者 鐘嘉琳 攝影報道

  曲笛——妙手廚心 匠心筑夢

  曲笛,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西餐學院教師,高級技師。

  曲笛在烹飪教育領域成績斐然,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學位、烹飪預備技師以及西式烹調高級技工等專業資質。

  自2018年7月起,曲笛擔任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西餐學院專職教師,主講西式烹調工藝課程。近三學年累計授課1809學時,教學效果備受認可。她不斷提升自我,參與企業實踐,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學習,將行業前沿知識融入日常教學。

  在專業技能方面,曲笛精通西餐烹飪技藝,能夠精準地把握食材特性,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研制創新菜品。她不僅持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還取了得中式面點師一級、西式烹調師三級資質。

  曲笛積極投身項目實踐,創建創新工作室,開展烹飪技術研發,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參與教學研究課題,為西餐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指導。個人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煙臺市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在傳技帶徒上,她已培養1000余名學生,并指導學生在各類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烹飪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吳世斌——精雕細琢 傳承匠心

  吳世斌、龍口市一味樸真木雕博物館雕刻師,高級美術工藝師。

  吳世斌出身雕刻世家,1981年師從李玉江學習木雕雕刻,1991年又拜師李殿蘭繼續深造。他還先后到浙江東陽、福建仙游等地遍訪名師,博采眾家之長。他在傳承基礎上不斷提高,在創新路上持續發展,雕刻技藝日漸精湛。

  吳世斌以字畫雕刻見長,作品精雕細琢、美輪美奐、渾然天成。他致力于弘揚雕刻技藝,成立工作室潛心創作,并收學生傳授雕刻技藝,定期無償為喜愛雕刻的中老年愛好者傳授和指導雕刻藝術。他先后應邀赴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師范大學講授中國雕刻技藝,深受中外大學生的歡迎,為將中國雕刻技藝推廣到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很多外國留學生由此喜歡上了中國雕刻,回國后還通過吳世斌學習雕刻技藝。

  吳世斌的優秀雕刻作品多次在北京、天津、烏魯木齊、大連、青島等地參展,受到了業界人士及藏家的好評。他的作品《沁園春·雪》參展新疆烏魯木齊國際貿易經濟洽談會,獲得大賽組委會金獎;作品《蘭亭序》在大連國際藝術博覽會上被大賽組委會授予金獎。

  欒淑娟——匠心獨運,綻放指尖芳華

  欒淑娟,煙臺市欒淑娟剪紙有限公司剪紙非遺傳承人,先后獲得“魯藝人家”“優秀匠心山東人”“泰山文藝家”“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民間傳統技藝大師”等榮譽稱號。

  欒淑娟是煙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家之一。她憑借著豐富的想象力,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上創新發展,成為全國剪紙“東風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95年,她初出茅廬便在全國首屆中華巧女工藝大賽中獲得“中華巧女”榮譽,作品先后獲得武漢市剪紙大賽、杭州國際藝術節、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賽事和節會金獎,全國第五屆工藝博覽會金獎,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紅高粱杯”全國剪紙作品大賽“銅剪獎”。

  欒淑娟先后出訪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作品被40多個國家收藏。她多次代表煙臺剪紙參加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山東省非遺博覽會。她還免費教授眾多在校學生和剪紙愛好者剪紙技藝,為剪紙藝術的傳承培養了大量人才,也促使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王守雙——將砣磯硯推向更高藝術境界

  王守雙,長島縣砣磯金星雪浪硯廠硯雕首席技師,中國制硯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砣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

  王守雙是砣磯硯雕刻的創始人之一。自1979年創辦長島縣工藝美術社起,王守雙便踏上了砣磯硯的研發生產之路。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而且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市場,成為了外交饋贈的禮品。

  王守雙不僅在雕刻技藝上精益求精,而且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有著出色的造詣。他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海石文化雕刻風格,作品深受知名人士的喜愛。

  他的作品還獲得了多項外觀設計專利和商標注冊專利,并在國際和國內的評比中多次獲獎。他于2016年出版了《砣磯硯》一書,詳細介紹了砣磯硯的歷史和制作技藝,為后人研究砣磯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他還培養了幾十位硯雕藝人,為砣磯硯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守雙是中國砣磯硯藝術領域中的重要人物,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將砣磯硯推向了更高的藝術境界,為該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作出了杰出貢獻。

  張振春——讓傳統宴席煥發新生機

  張振春,煙臺麗苑華宴餐飲有限公司中式烹調師,高級技師。曾獲“中國魯菜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杰出貢獻獎”“煙臺市傳菜魯菜功勛大師”“煙臺市魯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榮譽。

  張振春師承山東省魯菜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人張吉順先生,是魯菜泰斗王義均大師的再傳弟子。長期以來,他以傳承魯菜技藝、弘揚魯菜文化為己任,帶領整個團隊在傳承中不斷地鉆研進取。他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將傳統的烹飪工藝、獨特的烹飪手法以及對食材的深刻理解傳授給年輕一代,確保傳統技藝得以延續。

  他設立了“中國飯店協會張振春烹飪大師工作室”,通過舉辦烹飪表演、美食文化講座、烹飪研討會、學者講座和交流、美食節等活動,展示烹飪藝術的魅力,廣泛傳播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地方特色菜肴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促進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升行業的整體烹飪水平。

  張振春還致力于傳統“中國福山宴”的挖掘整理,通過走訪魯菜老藝人、邀請魯菜大師現場指導等形式,讓即將失傳的民間傳統宴席重新煥發生機。

  杜丕濤——妙手雕琢 潛心研發

  杜丕濤,煙臺市尼普頓家具有限公司木工,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他先后獲得中央美院“黃河流域非遺傳承人代表”“煙臺市工藝美術大師”“煙臺市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兼職導師”“牟平工匠”等榮譽稱號。

  杜丕濤將中國傳統工藝與歐美風格相結合,將古代“火炕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研發出“杜木匠”牌玉石床、玉石沙發、玉石炕等產品,得到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截至目前,杜丕濤研發家具500余種,先后取得國家專利成果21項。杜丕濤創立了杜木匠木作博物館和木工展示館,匠心傳承木工非遺文化。場館先后獲得省基層老年教育示范校、市級非遺傳承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非遺工坊、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全環境立德樹人美潤教育共建實踐基地、煙臺市中小學勞動實踐課目基地等稱號。

  他還潛心關注青少年人才的培養,打造青少年超級工匠實踐基地和3D打印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他努力打造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課程豐富的青少年勞動技能與智能大賽培訓基地,為更多青少年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常海——精巧繪就古村新畫卷

  王常海,棲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包裝設計委員會全國委員,煙臺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王常海自1986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包裝設計及品牌形象設計工作,先后為北京大寶日用品公司、東阿阿膠集團、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威龍葡萄酒公司、古貝春釀酒公司、魯抗制藥公司等300多家企業設計包裝17000余件,完成品牌形象設計400余個,30余件作品獲市級以上獎。他個人先后獲得棲霞縣專業拔尖人才、山東省包裝設計突出工作者、齊魯文化之星、棲霞市首屆工匠、棲霞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王常海積極參與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用美術助力鄉村振興。杜家莊是棲霞一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從2019年開始,王常海利用村中古井、古樹、古屋等元素與河流石、古木、石盤等自然材料精巧設計,創作“歷史與現實并存,藝術與文化共榮”的特色景觀,使杜家莊成為了文明旅游打卡勝地,先后獲得“全國美麗鄉村”“山東省綠化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王常海還先后為后許家等16個村打造景觀30余個、彩繪墻體6000多平方米。2021年,王常海被評為山東省“尋找美術符號 助力鄉村振興”先進個人。2022年,他被聘為棲霞市美麗鄉村建設“高級顧問”。

  于超亮——扎根沃野推動茶產業發展

  于超亮,煙臺市和心意茶葉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國家一級評茶技師。從業15年來,他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山東省鄉村好青年”“煙臺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并斬獲山東省評茶師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

  于超亮首創煙臺茶感官審評“四字訣”和“昆崳圣雪”綠茶制作技藝,自主選育并在農業農村部登記國家級茶樹新品種“煙茶7號”“煙茶9號”,制定8項茶葉加工標準。創新“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高素質茶農”協同發展模式,輻射11個鄉鎮、22個行政村,帶動百余戶茶農年均增收5萬元—7萬元,合作社獲評“山東省示范合作社”“青年文明號”。

  他聚焦科技興農,建成9000余平方米的茶樹繁育基地和百畝良種母本園,年育苗500萬株,推廣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1300余畝,研發耐寒耐旱品種,助農年均增收2萬元。他建立產教融合機制,培訓587名職業技能人才,吸引68名青年返鄉創業,形成300余人的茶產業鏈人才隊伍。

  于超亮還致力茶文化推廣,承辦煙臺首屆茶葉炒制技能競賽、斗茶大賽,開展96場公益講座,打造中小學研學基地,通過科普視頻傳播茶文化。其創立的“煙臺茶”品牌獲評山東省知名農產品,企業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王福祿——開辟蓬萊小面傳承新路徑

  王福祿,煙臺王福祿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廚師,省級非遺蓬萊小面制作技藝傳承人,高級技師。

  王福祿自1975年開始學習蓬萊小面制作技藝,40余年如一日,堅守傳統技藝,潛心研究蓬萊小面的歷史文化。他遍訪名家,融合創新,先后推出“八仙面”“一窩絲”等新品。他秉持“做良心菜、拉良心面”的理念,誠信經營,贏得了廣泛贊譽。

  作為傳承人,王福祿免費授徒200余人,多次帶領徒弟到北京、上海等地交流,傳播蓬萊傳統美食文化。他還起草了《魯菜 蓬萊小面》地方標準,填補了蓬萊餐飲類標準的空白。

  王福祿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即食蓬萊小面,不僅保留了傳統小面的獨特風味和制作工藝,也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需求,為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推廣開辟了新路徑。2020年,他受邀到塞爾維亞展示蓬萊小面制作技藝,讓蓬萊小面走向了世界。

  他先后獲得山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道德模范、中國魯菜烹飪大師等榮譽稱號,不僅展現了傳統美食工匠的風采,也為蓬萊小面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樹立了典范。

  楊國智——讓玉雕傳承與創新同行

  楊國智,萊州市老石匠玉雕工作室工藝品雕刻工,萊州玉雕煙臺市代表性傳承人。先后獲得“山東省級村優秀人才”“齊魯文化之星”、第七屆“萊州工匠”等榮譽。

  他從事玉雕行業30多年,主攻雕刻動物、瑞獸,兼攻植物、人物,將國雕、透雕、浮雕等技法結合,因材施藝。他始終致力于雕刻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萊州玉雕中率先使用“帶水雕刻法”,解決了粉塵對人體的傷害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推動技法創新。

  他積極推動作品小型化及精品化,既減少了對原材料資源的浪費,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他多次參加中國民博會、山東省文博會、中國非遺博覽會以及各地非遺展演,榮獲金獎等多個獎項。

  他先后赴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培訓班學習,不斷提高技藝水平和傳承能力。多次到揚州、蘇州、河南、新疆等地考察學習,取長補短,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貢獻力量。

  2010年,他的作品《志在千里》參加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并獲銀獎;2011年,作品《幸福歡歌》參加第六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并獲金獎;2012年,作品《海闊天空》在中國(合肥)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優秀獎;2017年,參加首屆“萊州玉雕”技藝大賽并獲一等獎。

責任編輯:煙臺市總工會

版權所有 煙臺市總工會地址:煙臺市萊山區觀海路75-1號電話:0535-6247570

魯ICP備1904770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