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建功煙臺·工會在行動”品牌
來源:時間:19-03-15 09:52
A+A-
2017年是煙臺工會工作極不平凡的一年。在煙臺市委和上級工會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省總工會品牌創建工作部署,煙臺市總工會聚焦黨政中心工作、聚焦職工所需所盼、聚焦維權服務職責,在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聚力打造“建功煙臺·工會在行動”的工作品牌,吹響了品牌創建的“集結號”。全市各級工會迅速行動、積極作為,各盡所能、各顯神通,品牌創建如火如荼、遍地開花,呈現出以上率下干事業、上下同心創一流的可喜局面。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廣大職工踴躍參與品牌創建行動,勞動熱情、創新激情、創業豪情充分迸發,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彰顯了“咱們工人有力量”“咱們工會有擔當”。
實施九大行動:
一是實施“重點工程立功行動”。按照市委市政府“以項目看發展論英雄”的要求,出臺了《關于在全市2017-2018重點項目建設中全面開展立功競賽活動的意見》,在全市劃分217個賽區,將重點工程立功競賽活動由市級拓展到各縣市區、延伸到每一項工程項目部,形成市縣上下聯動,參建單位廣泛參與的局面。今年以來,先后組織1200多個參建單位、50多萬名職工開展比施工安全、比工程質量、比建設工期、比技術創新、比科學管理,創精品工程“五比一創”活動,有力推動了重點項目優質高效推進。
二是實施“職工技術創新競賽深化行動”。“百萬職工大閱兵、十萬精英大比武”活動在全市轟轟烈烈展開。先后在氣象、港口、礦山、餐飲、衛生、教育等29個行業近百個工種,開展1000多場次技術創新競賽活動,競賽覆蓋面進一步向中小型企業延伸,參賽職工達80多萬人次,約有5萬多名職工晉升了一個技術職稱或技術等級。全市職工提合理化建議44.5萬條,已經實施的21.8萬條,獲得全國及省、市創新成果獎27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80多項,涌現出市級以上職工技術創新競賽示范企業43家、創新示范班組55個、創新能手80名。
三是實施“安全生產‘查保促’專項行動”。召開了全市“查保促”專項行動推進會。制定下發了《2017年群眾性“查保促”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建立完善“查保促”活動制度化的意見》等文件。緊盯各類企業的“重大危險源、重點危險工藝、重點監管環節和關鍵崗位”,全面查找安全隱患。對重大安全隱患,及時提請安監部門掛牌督辦。積極推廣“一法三卡”工作法、職工代表巡視安全、安全隱患隨手拍等經驗做法。出臺了《煙臺市安全隱患合理化建議、監督舉報獎勵實施辦法》,撥出10萬元專項獎勵資金,對查出重大安全隱患并完成整改,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全市1.8萬多家企業、120多萬職工踴躍參與拉網式安全大檢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使安全隱患消失在萌芽狀態,為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是實施“協商機制建設行動”。全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提質增效,為基層提供《條例》單行本、案例書籍及規范文本6000余冊,配備了28名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加大指導基層力度,量化標準、細化考核、定期督導,做實協商、履約等關鍵環節,確保工資集體協商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目前,工資集體協議覆蓋企業2.86萬余家,占應簽建會企業的93%,世界500強在煙57家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全部簽訂了工資集體協議。全力推進企業工會與行政溝通協商機制建設。列為全會“一號工程”,召開全市工作會議,制定了《煙臺市溝通協商機制考核實施意見》,實施百分考核。逐級建立日更新、周通報、月調度工作制度,各級共下發通報310期,隨機抽查66輪。在短短五個月時間,全市99%以上的規模企業參與到品牌創建活動,百人以上非公企業建制率由26%提升到91%。山東工人報頭版頭條分上下篇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做法。
五是實施“城市困難職工精準脫困行動”。徹底打破過去困難救助式的幫扶模式,主動想良策、出實招、辦實事。抬高解困目標、制定救助計劃,對特別困難的、一般困難的區別對待,召開了“精準幫扶,普惠服務”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廣因困施策、分類幫扶經驗。借助“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工友創業”實訓基地、“知音家政”四大平臺,培訓1.2萬余人次,開發用工崗位1.3萬多個,幫助上萬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大力開展“金秋助學”和“六一”幫扶送教育活動,救助困難學生2050人,發放助學金290余萬元。籌措送溫暖資金863.45多萬元,幫扶救助困難職工7930人次,建檔困難職工比去年同期減少2800多戶,脫困率達23%。
六是實施“勞模示范引領行動”。加大勞模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電臺、電視臺、報刊等媒體力量,通過組織先模事跡報告會、勞模論壇、設立“勞模專欄”等多種形式,引導廣大職工積極踐行勞模精神。以“六型”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引領,加強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發揮各級勞模的引領帶動作用,讓勞模身邊涌現出更多勞模,構建起了勞模領軍、群體參與的創新工作體系,在全市掀起了學技能、練本領、爭當“創客”的熱潮。以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李紅新勞模創新工作室為龍頭,成立了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信息平臺,定期開展技術交流、成果展示和課題攻關研討等活動,幫助更多的一線職工提升技能、促進創新,為推動我市新舊動能轉換獻計出力。全市建立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1020多個,其中,全國示范型勞模創新工作室1個,省級8個,市級50個。“于建友大師工作室”承擔了今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瓷磚項目中國集訓工作,在“全國抹灰狀元”、全國勞模于建友的精心指導培育下,中國選手崔兆舉戰勝來自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勇奪金牌。賽后,作為瓷磚貼面項目中國集訓隊總指揮、總教練的于建友還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與鼓勵。
七是實施“煙臺工匠孵化行動”。啟動了首批“煙臺工匠”評選活動,經過層層推薦申報、網上評選和專家評審,確定了“煙臺工匠”建議名單。試點成立了“工匠孵化基地”和“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實訓基地”。通過教師授課,邀請專家講課、開展職工技能競賽等,提升“工匠意識”、培養“工匠技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設置“工匠孵化工作室”或“工匠工作室”。通過“以師帶徒”、“集體攻關”等方式,組織開展企業內部班組大練兵、車間大比武,逐層逐級評選“班組工匠”、“車間工匠”、“企業工匠”和更高層次的工匠。組織全市創新示范企業和技術學院,聯合成立“煙臺工匠聯盟”,促進工匠相互交流、切磋技藝,提升技能,為工匠們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八是實施“爭當創新創業先鋒行動”。聚焦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創業平臺,掛牌成立“煙臺市職工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組織一線科研人員、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再創業職工深入開展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發明創造等活動,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爭當創新創業先鋒,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在新舊動能轉換和先進制造業名城建設的主戰場上貢獻智慧、展示風采,為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率先實現由“煙臺制造”向“煙臺智造”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九是實施“尋找最美一線職工行動”。我們把評先樹優的觸角最大限度地向基層一線延伸,重點在環衛、建筑、礦工、護理、保安等苦臟累險行業,開展“尋找最美一線職工”行動。通過開展優秀一線職工系列評選活動,提升他們的政治榮譽、經濟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在煙臺大地蔚然成風。
實現三大突破:
一是深化職工服務工作實現新突破。優化信訪接待、困難救助、法律援助、勞動爭議調解、醫療互助和就業指導等職能,建立“兩團一聯盟”,設立職工維權法律服務站,為職工提供法律服務綠色通道,實行首接律師一站式服務,受理職工法律咨詢、案件260余次,職工好評率100%。在工會設立了全省首家勞動仲裁庭,共追回經濟損失650多萬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16件,處結率達100%。為企業職工心理成長計劃授課42次,聽課職工2200多人次。舉辦第四屆青年職工牽手大會,為六區及市直40個單位的青年職工搭建交友平臺,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在強化市職工服務中心建設運轉的同時,不斷向縣市區、鎮街和企業延伸。目前,各縣市區普遍建立了職工服務中心,154個鎮街建立了“職工服務站”,28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職工服務點”,形成了市、縣、鎮、企四級職工服務體系。
二是網絡化服務平臺建設實現新突破。我們打破工會網絡化平臺建設的瓶頸,延伸觸角、接長手臂,打造“網上職工之家”。市級總工會開通了煙臺市總工會公眾號,對“煙臺工會網”進行升級維護,完善了信息發布、服務流程和常見問題解答等內容。萊州、牟平總工會積極探索打造“網上職工之家”,創新網上建會入會、幫扶救助、心理咨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讀書學習、法律援助等服務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為職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三是工會事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我們徹底改變“守攤子、吃老本、等救助”的陳舊觀念,打破“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經營模式,堅持經濟發展與職能發揮兩手抓、兩手硬,以大手筆、大氣魄、大思路謀劃推動直屬事業單位發展,不斷探索內部管理規范、資金高效運轉、資產保值增值的工會事業發展新模式。依托工人文化宮成立職工藝術團,每年投入資金100萬元左右,下廠礦、到工地、進社區免費慰問演出近百場次,深受基層和廣大職工的歡迎,打造了“情系職工—文化送基層”工作品牌。工人療養院充分發揮“全國勞動模范療休養基地”金字招牌影響,今年已接待57批2190名一線職工療休養,為勞模和一線職工體檢5000多人次。國際海員俱樂部實現海員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月月有計劃,周周有活動,常年登輪不斷線,并率先在全國建立了“海員家屬服務站”和“海員醫療綠色通道”。
實施九大行動:
一是實施“重點工程立功行動”。按照市委市政府“以項目看發展論英雄”的要求,出臺了《關于在全市2017-2018重點項目建設中全面開展立功競賽活動的意見》,在全市劃分217個賽區,將重點工程立功競賽活動由市級拓展到各縣市區、延伸到每一項工程項目部,形成市縣上下聯動,參建單位廣泛參與的局面。今年以來,先后組織1200多個參建單位、50多萬名職工開展比施工安全、比工程質量、比建設工期、比技術創新、比科學管理,創精品工程“五比一創”活動,有力推動了重點項目優質高效推進。
二是實施“職工技術創新競賽深化行動”。“百萬職工大閱兵、十萬精英大比武”活動在全市轟轟烈烈展開。先后在氣象、港口、礦山、餐飲、衛生、教育等29個行業近百個工種,開展1000多場次技術創新競賽活動,競賽覆蓋面進一步向中小型企業延伸,參賽職工達80多萬人次,約有5萬多名職工晉升了一個技術職稱或技術等級。全市職工提合理化建議44.5萬條,已經實施的21.8萬條,獲得全國及省、市創新成果獎27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80多項,涌現出市級以上職工技術創新競賽示范企業43家、創新示范班組55個、創新能手80名。
三是實施“安全生產‘查保促’專項行動”。召開了全市“查保促”專項行動推進會。制定下發了《2017年群眾性“查保促”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建立完善“查保促”活動制度化的意見》等文件。緊盯各類企業的“重大危險源、重點危險工藝、重點監管環節和關鍵崗位”,全面查找安全隱患。對重大安全隱患,及時提請安監部門掛牌督辦。積極推廣“一法三卡”工作法、職工代表巡視安全、安全隱患隨手拍等經驗做法。出臺了《煙臺市安全隱患合理化建議、監督舉報獎勵實施辦法》,撥出10萬元專項獎勵資金,對查出重大安全隱患并完成整改,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全市1.8萬多家企業、120多萬職工踴躍參與拉網式安全大檢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使安全隱患消失在萌芽狀態,為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四是實施“協商機制建設行動”。全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提質增效,為基層提供《條例》單行本、案例書籍及規范文本6000余冊,配備了28名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加大指導基層力度,量化標準、細化考核、定期督導,做實協商、履約等關鍵環節,確保工資集體協商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目前,工資集體協議覆蓋企業2.86萬余家,占應簽建會企業的93%,世界500強在煙57家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全部簽訂了工資集體協議。全力推進企業工會與行政溝通協商機制建設。列為全會“一號工程”,召開全市工作會議,制定了《煙臺市溝通協商機制考核實施意見》,實施百分考核。逐級建立日更新、周通報、月調度工作制度,各級共下發通報310期,隨機抽查66輪。在短短五個月時間,全市99%以上的規模企業參與到品牌創建活動,百人以上非公企業建制率由26%提升到91%。山東工人報頭版頭條分上下篇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做法。
五是實施“城市困難職工精準脫困行動”。徹底打破過去困難救助式的幫扶模式,主動想良策、出實招、辦實事。抬高解困目標、制定救助計劃,對特別困難的、一般困難的區別對待,召開了“精準幫扶,普惠服務”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廣因困施策、分類幫扶經驗。借助“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工友創業”實訓基地、“知音家政”四大平臺,培訓1.2萬余人次,開發用工崗位1.3萬多個,幫助上萬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大力開展“金秋助學”和“六一”幫扶送教育活動,救助困難學生2050人,發放助學金290余萬元。籌措送溫暖資金863.45多萬元,幫扶救助困難職工7930人次,建檔困難職工比去年同期減少2800多戶,脫困率達23%。
六是實施“勞模示范引領行動”。加大勞模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電臺、電視臺、報刊等媒體力量,通過組織先模事跡報告會、勞模論壇、設立“勞模專欄”等多種形式,引導廣大職工積極踐行勞模精神。以“六型”勞模創新工作室為引領,加強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發揮各級勞模的引領帶動作用,讓勞模身邊涌現出更多勞模,構建起了勞模領軍、群體參與的創新工作體系,在全市掀起了學技能、練本領、爭當“創客”的熱潮。以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李紅新勞模創新工作室為龍頭,成立了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信息平臺,定期開展技術交流、成果展示和課題攻關研討等活動,幫助更多的一線職工提升技能、促進創新,為推動我市新舊動能轉換獻計出力。全市建立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1020多個,其中,全國示范型勞模創新工作室1個,省級8個,市級50個。“于建友大師工作室”承擔了今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瓷磚項目中國集訓工作,在“全國抹灰狀元”、全國勞模于建友的精心指導培育下,中國選手崔兆舉戰勝來自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勇奪金牌。賽后,作為瓷磚貼面項目中國集訓隊總指揮、總教練的于建友還受到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與鼓勵。
七是實施“煙臺工匠孵化行動”。啟動了首批“煙臺工匠”評選活動,經過層層推薦申報、網上評選和專家評審,確定了“煙臺工匠”建議名單。試點成立了“工匠孵化基地”和“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實訓基地”。通過教師授課,邀請專家講課、開展職工技能競賽等,提升“工匠意識”、培養“工匠技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設置“工匠孵化工作室”或“工匠工作室”。通過“以師帶徒”、“集體攻關”等方式,組織開展企業內部班組大練兵、車間大比武,逐層逐級評選“班組工匠”、“車間工匠”、“企業工匠”和更高層次的工匠。組織全市創新示范企業和技術學院,聯合成立“煙臺工匠聯盟”,促進工匠相互交流、切磋技藝,提升技能,為工匠們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八是實施“爭當創新創業先鋒行動”。聚焦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等創業平臺,掛牌成立“煙臺市職工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組織一線科研人員、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再創業職工深入開展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發明創造等活動,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爭當創新創業先鋒,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在新舊動能轉換和先進制造業名城建設的主戰場上貢獻智慧、展示風采,為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率先實現由“煙臺制造”向“煙臺智造”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九是實施“尋找最美一線職工行動”。我們把評先樹優的觸角最大限度地向基層一線延伸,重點在環衛、建筑、礦工、護理、保安等苦臟累險行業,開展“尋找最美一線職工”行動。通過開展優秀一線職工系列評選活動,提升他們的政治榮譽、經濟待遇,提高他們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在煙臺大地蔚然成風。
實現三大突破:
一是深化職工服務工作實現新突破。優化信訪接待、困難救助、法律援助、勞動爭議調解、醫療互助和就業指導等職能,建立“兩團一聯盟”,設立職工維權法律服務站,為職工提供法律服務綠色通道,實行首接律師一站式服務,受理職工法律咨詢、案件260余次,職工好評率100%。在工會設立了全省首家勞動仲裁庭,共追回經濟損失650多萬元。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16件,處結率達100%。為企業職工心理成長計劃授課42次,聽課職工2200多人次。舉辦第四屆青年職工牽手大會,為六區及市直40個單位的青年職工搭建交友平臺,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在強化市職工服務中心建設運轉的同時,不斷向縣市區、鎮街和企業延伸。目前,各縣市區普遍建立了職工服務中心,154個鎮街建立了“職工服務站”,28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了“職工服務點”,形成了市、縣、鎮、企四級職工服務體系。
二是網絡化服務平臺建設實現新突破。我們打破工會網絡化平臺建設的瓶頸,延伸觸角、接長手臂,打造“網上職工之家”。市級總工會開通了煙臺市總工會公眾號,對“煙臺工會網”進行升級維護,完善了信息發布、服務流程和常見問題解答等內容。萊州、牟平總工會積極探索打造“網上職工之家”,創新網上建會入會、幫扶救助、心理咨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讀書學習、法律援助等服務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為職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三是工會事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我們徹底改變“守攤子、吃老本、等救助”的陳舊觀念,打破“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經營模式,堅持經濟發展與職能發揮兩手抓、兩手硬,以大手筆、大氣魄、大思路謀劃推動直屬事業單位發展,不斷探索內部管理規范、資金高效運轉、資產保值增值的工會事業發展新模式。依托工人文化宮成立職工藝術團,每年投入資金100萬元左右,下廠礦、到工地、進社區免費慰問演出近百場次,深受基層和廣大職工的歡迎,打造了“情系職工—文化送基層”工作品牌。工人療養院充分發揮“全國勞動模范療休養基地”金字招牌影響,今年已接待57批2190名一線職工療休養,為勞模和一線職工體檢5000多人次。國際海員俱樂部實現海員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月月有計劃,周周有活動,常年登輪不斷線,并率先在全國建立了“海員家屬服務站”和“海員醫療綠色通道”。
責任編輯:劉志健